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1762年屬於諸羅縣打貓東保,1862年嘉義縣打貓東下保中林莊,1901年嘉義廳打貓支廳大莆林區打貓東下堡中林莊,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大林莊中林(大字)中林、樊厝(小字),1943年臺南州嘉義郡大林街中林(大字),1946年成立大林鎮中林里。
中林里因原中林莊而得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漳州先民至此開墾,同治年間巳設莊,-35年中林莊單獨設里。現有聚落,中林、樊厝、葉厝、北頭。
二、地理環境
中林是嘉南平原產稻米的大倉庫之一,周遭為平坦的田地,村莊中有一大圳溝蓄水池,可調節供應下流灌溉水田之用。在中林的聚落巷道空間,存在著各類型的建筑,有傳統的土埆厝、竹管厝,及現代式的樓房,不同建筑有著來相異的層次感,也是天、地與人之間的不同形式表現。
三、聚落分布
中林,位於中林里的中部,因自東方尖斗子山到西部的新港鄉處處有小丘,未開發之前,遍地長滿叢林(其中有鹿仔樹、蘆葦、大柏麗、茅竹),因而稱之。清乾隆二十三年後漳州吳奇、林衍、張啟鐘、陳氏、惠州王朝敬、福州羅源樊肇魁等先民到此開啟山林。現農作以稻米為主,其他有鳳梨、甜瓜或刺竹舊產筍。
北頭,因1970年後,中林與至大林交界溝邊建大規模燒磚工廠、制皮工廠,後有三樓民宅興建,因而形成一個社區,且位於中林北部,因而稱之。
樊厝,位於中林里的西部,因自中林大水池,經水溝流出水延至西邊的潭底的三公里處,有姓樊的家族到此定居,以便附近耕作,因此得其名。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廣東海豐縣人葉姓、謝姓、樊姓移居下潭底,當時三姓共同開墾,三年後分開,樊姓所居之地方,成為現今的樊厝聚落,現居民以稻作為主。
葉厝,位於樊厝北面,因葉姓族人到此開墾而得名。清乾隆四十八年海豐縣人葉姓、謝姓、樊姓移居下潭底,原是共同開墾,後分開,葉姓族人定居於此地,而形成葉厝聚落。二三百年來種稻為主要農業活動。
鐘莊,位於中林魚池的東南部,因清乾隆年間有鐘姓族人到此開墾,因而稱之,現居民以林、張、陳姓為多數。農作以稻米、甘蔗為主。
四、學校教育
嘉義縣大林鎮中林國民小學,成立於1949年9月,初名為大林國民學校分班,1951年9月大林國民學校中林分校,1961年9月獨立為中林國民學校,1968年八月改為現名。校址為嘉義縣大林鎮中林里九鄰147號。
五、文化資產
永壽宮,又稱中林廟、松樹王廟,主祀松樹尊王,建於道光年間(1821-1850),1906年大地震震毀,1966年遷到現址重建。
張連古厝(孝思堂),建於1912年,是時任保正的張連所建,建筑特色在唐山師傅細致又結實的工法,正堂裙堵中八面精細的磚雕工藝是-現存的磚雕代表作。
張懋椿洋樓,建於1935年,一棟以巴洛克建筑風格為主的頂冠式洋樓建筑。
六、風景名勝
鯉魚池,又稱侖仔,因水池中有半島形小山丘而得名,是中林的一個大水池,早期聚落住宅是面朝水池,由中心向外擴展,中林主要的道路亦由侖仔對外通行。
大林運動綠廊,原是雜草叢生的荒地,經社區及各界人士合作開辟整地,自發性整理、創意,將荒地變為緣地,打造出一處具有森林公園特色的運動綠廊。園區內有處處綠草、生機蓬勃,并規劃人行自行車道等設施,提供當地民眾一處休閑場所。?
七、交通設施
中林里的主要道路,(一)鄉道嘉102線,由平林里,經本里,至大美里大埔美(連接縣道162號)。(二)鄉道嘉104線,由中林里,經本里,至大美里大埔美(連接縣道162號)。
中文關鍵字:中林 , 嘉義縣大林鎮中林國民小學 , 鯉魚池 , 大林運動綠廊 , 張連古厝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