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清領時屬於嘉義縣打貓東頂保九芎坑莊、山尾莊,1901年嘉義廳梅仔坑支廳梅仔坑區九芎坑莊,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小梅莊九芎坑(大字)九芎坑、下坑、山尾、-陷、檨仔彎、蛇仔嶺、鼎橄閂 (小字),1946年設梅山鄉半天村,1967年由半天村西部分出永興村。
永興村原為九芎坑莊,地名因三疊溪畔,遍地生長九芎樹林,先民因以九芎稱之。本村於清代時先民巳到此開墾,并形成九芎坑莊、山尾莊,-35年九芎坑莊與半天寮莊合并為為半天村,-54年九芎坑莊獨立設村,村名取義於期望本村能夠永續發展。現有聚落,九芎坑、下坑、山尾、-陷、檨仔彎、蛇仔嶺、鼎橄閂。
二、地理環境
永興村位於梅仔坑的南側,境內主要河川為九芎坑溪,發源於太平山脈的郡彎附近,向西流經半天村稱為半天寮溪,而流經九芎坑改稱為九芎坑溪。流至雙溪村與安靖溪合流後成為三疊溪,三疊溪與虎尾溪是北港溪二大支流。九芎坑溪是本村居民的重要水利資源。蛇仔巃山,位處本村北緣,系屬太平山山脈的分支,其由半天寮由東向西延伸,經本村山尾,直抵民雄葉子寮,成為梅山丘陵的重要脊脈。
三、聚落分布
鼎橄閂,位於永興村西北部,是《諸羅縣志》所稱的鼎蓋梁山,「頂平豁如斧之蓋而隆其脊」。早期因農家所使用大鼎的鼎蓋,是用數片木板緊并,且使用一條橫木將木板串連閂住,再將周圍裁成圓形即成鼎蓋,而閂住木板的橫木提把,稱為鼎橄閂。十九世紀末葉,邱姓族人,越過蛇仔巃,移居北側凹地,因地勢凹平,周邊稍成圓形,酷似當時所使用的大鼎,就將地命名為鼎橄閂。九芎坑莊皆位於蛇仔巃山脊的南側,惟獨鼎橄閂位於山脊北側。
蛇仔巃,又稱浮巃仔,位於永興村西北部,因本北界處有一支丘陵脊脈通過,成東西走向,此山脊是由太平山分支而下,向西延伸,經半天村、永興村山尾、過山村,抵民雄鄉東興村,由高處觀之,宛如蛇形,因稱之。此地原遍植麻竹,後有村民興建房屋。
下坑,位於永興村西北部,因九芎坑溪流經本村的中間地帶,以九芎坑橋為界,上游聚落,稱為頂坑(九芎坑),下游聚落則稱為下坑。下坑,有大片農田,是典型的農村景觀。
九芎坑,又稱頂坑,位於永興村中部,因三疊溪上游流經此地,形成明顯的坑谷,且境內有多處山澗溝壑小溪,早期-稱為坑仔,又因坑谷溪畔遍長野生九芎樹林,先民因以九芎坑稱之。九芎坑,一般指頂坑地區,是與下坑相對而言,而九芎坑莊,則廣義地包括永興全村地區,頂坑、下坑、蛇仔巃、山尾、鼎橄閂等。
四、交通設施
永興村的交通,(一)省道臺3號,北經梅南村,通往古坑鄉,南向經大南村,通往竹崎鄉。(二)鄉道嘉114號,連接臺3號,東向半天村,連接縣道162號甲。
中文關鍵字:九芎坑 , 山尾 , 九芎坑溪 , 蛇仔巃山 , 鼎橄閂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