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沿革
1762年屬於諸羅縣打貓東保,1787年嘉義縣打貓東保,1821年嘉義縣打貓東下保林仔前,1862年嘉義縣打貓東下保林仔前莊,1904年嘉義廳打貓支廳打貓東下堡林仔前莊,1909年嘉義廳打貓支廳大莆林區林仔前莊,1920年10月臺南州嘉義郡大林莊林子前(大字)林子前(小字),1946年臺南縣嘉義區大林鎮三和里,1950年嘉義縣大林鎮三和里。
二、地域
林子前於自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建南靖賴姓族人入墾大埔林的東部,同治年間設莊,1901年11月設置的林仔前莊,范圍包括原林仔前莊、林仔頭莊、水碓仔莊、水尾莊,成為-35年三和里地理空間的管轄基礎。現在林子前與清代林仔頭莊大抵同樣空間概念。
三、地形
林子前地形平坦低坡,屬於嘉南平原的一部分,三疊溪支流中林溪位於南部,平原地區的沖積層地質年代甚新且地勢平坦,土地可利用度高,自有埤圳開鑿後,豐沃的土地,使開墾者及其後裔世代皆能以發展農事為傳承志業。
四、開拓
林子前,因位處大埔林的前方而得名,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吳宅社(今南靖縣船場鎮梧宅村)賴姓十世祖賴國訪及國讀帶著族人至此地開墾,族人入臺始由并記載於賴氏祠堂的木扁上,賴氏梧宅昭穆,「明義應宗士國庭,天開文運起光卿,榮華蓋世標芳遠,克振聲基萬代馨。」現林子前有六成是吳宅賴氏的後裔,居民至今保有來臺以後的農耕生活。
五、水利
林子前開展於乾隆中期,農業灌溉開始引用內林圳(源頭在石龜溪),道光二年(1822)賴載及族人開鑿林子前埤,起自大林莊林子前,經林子頭、水汴至大林莊末尾,長5.81公里。咸豐十一年(1861),筑有水埤。1907年內林圳、中林圳、梅子坑圳、新埤、林子前埤、水埤等農業埤圳合并為大林圳。
六、農業
林子前的生活型態,建立在農業的生產方式,自然環境及農耕條件決定生產方式,而稻米生產延續來臺祖先的種植時序,春播、夏耕、秋收,但隨著生產技術的增進,巳有二期稻作。因此林子前的產業結構,仍屬以農業經濟生產活動為主的生活空間領域。
七、植根
自1904年建立街莊的地理單位系統後,-地區始由實質地表空間,取代清領時族譜空間概念。空間是日常生活的社會關系的地理展現,林子前在以血緣為主的族譜空間,以賴氏族人占有六成以上的聚落形態,血緣、土地、水利形成村落的重要因素,而稻田、圳埤、水井、農舍則構成等二三百年來村落的主要地景。
八、居住
林子前的居住的不同建筑形態,反映村民對生活環境的不同需求,從土埆厝、竹仔厝、磚仔厝,到樓仔厝,交錯在同樣時空背景,建筑巳不僅呈現高低層次,而有著居住者的時代情懷。土埆厝起於就地取材,建材受限於當地氣候條件及地質結構,與土地連結最緊密的傳統建筑。竹仔厝,或稱竹筒仔厝,以竹為建材,竹管作墻壁及屋頂的梁柱,墻身還是由土埆構成。磚仔厝,以磚、瓦為建材,防水性佳,是林子前最普遍的建筑物。樓仔厝與前述的低厝仔相對而言,是新型的建筑形態。
九、文化
林子前的田野間建有數座騎虎王小型廟宇,林子前廣安宮騎虎尊王是在乾隆年間,傳由賴國訪兄弟三人自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吳宅社羅山尾祖厝角橫坑,迎請渡海來臺,在行經打貓南保打貓莊(現民雄鄉中樂村南路厝)時,安奉神像的香擔突然自斷一邊,經示神意,知其中一騎虎尊王欲留於此處擇居,而由一兄弟與一騎虎尊王金尊留於民雄(現民雄有保安宮騎虎王廟)。廣安宮所奉祀騎虎尊王雷萬春將軍,原奉於賴姓民宅,後奉祀於賴氏祖祠,1983年由村民發起興建廟宇,并1984年安座,宮前廣場寬敞,梁柱雕刻畫精致,延續村民們二三百年以來的信仰文化。
十、交通
林子前的公路,縣162線,經由三和里水碓,經林子前、通往林子頭、大埔美;鄉道嘉102線,由平林、中林,經林子前,至大埔美(連接縣道162號)?
中文關鍵字:林子前 , 林子前埤 , 水埤 , 賴氏梧宅昭穆 , 土埆厝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