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的勞力密集代工產業始於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的設立,由成衣、紡織、家電代工等制造業起步,很快擴散到加工出口區之外的中小企業。以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前期,在-產業界扮演重要角色的成衣業為例,-早期成衣業的外銷主要是-紡織業來臺投資,80%以上-紡織業的廠商與50%以上的商品經由-商社外銷。-商社一方面自-采購原料供應部分-成衣業者制造所需,一方面則以國外客戶訂單自-采購成品外銷。-業者只負責加工,然後經由日商出口。後來歐美進口商陸續在臺設立采購據點或代理商,直接下單給-廠商;-本地貿易商亦開始直接和國外客戶接洽,將訂單交由-廠商生產。不論透過-商社、歐美進口商,或是-貿易商自國外客戶取得訂單,都屬商業代工,讓-的生產者免除了行銷的問題,可以專注在生產與研發工作。-成衣的生產很快就進入更為專業的分工,發展出復雜的產業網絡,上下游之間以人際關系為軸線,形成各類復雜的工業代工。
勞力密集代工產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至1980年代,許多產品的產量均位居世界前茅,-成為全球知名的「雨傘王國」、「-王國」、「自行車王國」等。例如1982年-鞋子的出口量高達5.2億雙 (平均全世界每9人就有1人穿-生產的鞋子)、傘的出口達1,100萬打 (平均全世界每40人有1人用-傘)、出口縫紉機316萬臺 (占全球出口量80%)、出口-馬達2.4億個 (占全球市場的70%)。勞力密集代工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工業在-產業的比重快速提高,工業部門的產值由1960年占-總產值的24.9%,升到1984年的45.2%。
隨著其他後起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的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勞力密集型代工產業,如雨傘、制鞋、成衣、針織、消費電子等隨著-的對外投資而外移,在-產業的比重逐漸減少,在19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前快速萎縮,但其中的電子業卻是少數的例外。
1983年國際商業機器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ines Corporation, IBM)推出全球第一部個人電腦之時,-許多原本生產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的電子業,開始由生產相容電腦而發展出後來的資訊科技產業(Infor-tion Tec-nology, IT)。
1980年代-的個人電腦代工只是下游的裝配業,只發展出主機板、介面卡、電源供應器、鍵盤、掃瞄器、-、機殼、電源線等周邊產品的生產。受1992年全球不景氣的沖擊,1993年美國康柏電腦公司(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開啟降價風氣,使個人電腦生產進入薄利時代,-的個人電腦生產廠商暫時結束以自有品牌行銷國際市場的夢想,回到原始委托代工(original equipment -nufacturer, OEM)或稱三角貿易,并在1990年代中超越新加坡、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及南韓等主要競爭國家,成為全球第三大資訊產品生產國,但在生產上需要大量勞力的部分則快速外移,主要的生產據點則是中國。同時,-廠商逐漸進入幫客戶設計、依客戶需求於當地組裝電腦的模組化產銷策略,進入到設計制造(original design -nufacturer, ODM),甚至發展全球運籌管理等業務模式。
中文關鍵字:原始委托代工 , 設計制造 , 加工出口區
英文關鍵字OEM , ODM , export processing zone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