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早在16世紀,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先後在-北部探金無功而返,1684年(康熙23年)《-雜記》記載金瓜石附近產金,因清朝明令禁止采礦而未開采。-1年(光緒17年),-巡撫劉銘傳修筑基隆至臺北間的鐵路時,工人在基隆河邊清洗飯碗時無意間發現河中的砂金,掀起一陣淘金熱,淘金客溯流而上,發現金礦所在。-3年清政府設立金砂局管理,收取厘金。-5年(明治28年)-割讓-,-人成立砂金署管理。-7年「-礦業規則」發布實施,明定以通過雞籠山(基隆山)頂的正南北線為界,將金瓜石-九份地區的礦權分為東西兩個礦區。西區為瑞芳礦山(今九份礦區),東區為金瓜石礦山。-8年又於南邊武丹坑附近發現金礦,成立武丹坑礦區,後於1913年(大正2年)并入金瓜石礦區。
瑞芳礦山開采初期,成績尚稱良好。之後主脈開采漸盡,加上盜金風氣日盛,管理困難,1914年-人將部分礦區外包開采,臺人顏云年因經營管理得當,於1920年合并瑞芳礦山所有礦權,成立「臺陽礦業株式會社」,往後九份地區的金礦均由臺陽公司開采。金瓜石礦山於-8年開始開采,最初只生產黃金,在發現硫砷銅礦之後,轉變為金銅礦。1914年銅產量創下1,875公噸的紀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接管金瓜石礦山,由「-金銅礦務局」管理,繼續開采,1955年改組為「-金屬礦業公司」,持續經營到1987年。
金瓜石-九份金礦位於-之東北角,礦區內的巖層主要為沉積巖地層,部分則為火成巖體。約從1,0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東南方的菲律賓海板塊和-島所在的歐亞-板塊開始產生沖撞作用,并且造成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形成-宜蘭東北外海的琉球島弧,并且引發沖繩海槽的張裂。由於板塊的碰撞和隱沒作用,使得金瓜石-九份地區的中新世沉積巖巖層受到來自東南向的強大壓力作用,形成許多東北-西南走向的褶皺與逆沖斷層。
沖繩海槽的張裂作用,形成一系列火成活動。約從170萬年前至90萬年前,這個地區也發生了巖漿活動,形成數個火成巖的侵入巖體及噴出巖體,包括基隆山、武丹山、本山、草山、雞母嶺、新山、九份安山巖體等。緊接著這個地區發生許多南北向的高角度斷層活動,而火山作用造成的熱水礦液便沿著這許多南北向斷層,及附近許多平行的小斷層和破碎帶上涌,發生熱水礦化作用,形成了金瓜石-九份地區一些主要的金礦體。這些礦體生成的時候,原本位於地下深處,由於持續的地質構造運動,使得陸地不斷地往上抬升,深藏地底的礦體連同圍巖整個被抬升到現在的海拔高度。位於礦體上部的覆蓋巖層,在金礦生成後至今的100萬年之間,因侵蝕作用而被移除,使得部分黃金礦體露出了地表,甚至有許多淺部礦體的黃金被雨水沖到河川之中。
金礦體依其種類、性質及成因等,可以分為三大類型:脈型金礦體、脈型金銅礦體、角礫巖金銅礦筒。脈型金礦體主要分布於九份地區。礦脈的大小變化甚大。脈型金礦體的礦脈中以出產自然金為主,金的分布極不均勻,通常黃金的顆粒較粗大,肉眼可辨識。1公斤以上并不罕見,最大者重達38公斤。脈型金銅礦體主要分布在金瓜石地區中央,金礦除了填充在裂縫形成礦脈之外,也常常浸染到礦脈周圍的-內,使得礦體范圍擴大許多。礦體內各處的礦石含金量比較均勻,但較少見到如九份等地區的金脈礦體所產的大塊自然金。角礫巖金銅礦筒發育在金瓜石礦區東邊,礦體是由地下高溫的熱水礦液所產生的高壓向上-巖層造成的構造,礦體-具有破碎的角礫,參差的混在一起,而破碎帶的外型常呈圓筒狀,故稱之。角礫巖礦筒的礦物種類及黃金產狀,和前述的脈狀金銅礦體相似。
除了上述主要的礦體形態外,金瓜石-九份地區有許多金礦體是以富礦體的金包產出。金包一般只有幾公尺直徑,長度10公尺至數十公尺,但含金品位非常高,一碗礦砂可洗出近半碗的黃金,可生產1噸以上的黃金。
金瓜石礦區并非因為礦源枯竭而關閉,在其結束開采的時候,仍有剩余的黃金礦石。而後續一系列研究與評估計畫,顯示仍有可觀的黃金儲量,甚而有非常巨大的新型礦體的金礦潛能。
中文關鍵字:自然金 , 硫砷銅礦 , 九份
英文關鍵字natural gold , enargite , Jiufen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