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830年代以前,寶山鄉為-原住民泰雅族聚落,最早地名稱為「草山」。之所以有此名,是因為鄉境大部分是雜「草」叢生的未開墾山地。1833年(道光13年),-姜秀巒與周邦正等人籌組「金廣福」墾號,向清朝政府申請開墾,至此,寶山鄉成為漢民居住村落。這期間,鄉境內-面、大崎、寶斗、新城、柑子崎等地均有聚落形成,并且以民團-自行統置隘線。因來自中國-閩粵-徙入人數眾多,境內原本-原住民不得已遷居他處,或漸被漢化。-5年(明治28年),-日治時期起始,寶山鄉內設置以警力為主的多處派出所或墾署,以維持地方行政運作。1920年(大正9年)-總督府將此區域規劃於竹東郡轄內,并以名稱不雅為由,將「草山」改名為「寶山」,-光復後仍沿用。
1949年(-38年)光復伊始,中央政府以緊臨新竹市為由,將區域劃分成「新竹市寶山區」。因洽公、自治核查不便等因素,1950年-省行政區劃重新調整時,視-將新竹市寶山區改為「新竹縣寶山鄉」。1951年,寶山鄉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地方自治選舉,除順利選出鄉長外,也有首任鄉代等-代表產生。
1980年代之前,寶山鄉仍以農業為主,生產如稻米等作物。不過因應國家政策需求,-尖端科技的重鎮──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依計畫漸次成立擴建,區域涵蓋寶山鄉。至2009年為止,鄉內科學園區廠商超過200家。為了提供園區工業用水,1981年於寶山鄉設置寶山大型水庫,2007年7月則興建完竣寶二水庫。其中,寶二水庫總容量是原寶山水庫的6倍。此兩水庫除了提供用水外,也成為觀光旅游景點。利用此景點,寶山鄉發展規劃「農村新風貌發展計畫」、「都會近郊市民休閑農園發展計畫」及「城鄉新風貌計畫」等觀光行銷。該規劃結合了科技、休閑、觀光等資源,利用寶山農產特色農業附加價值提升鄉內生產力。其中最成功引銷的經濟作物或農產品,包含了柑橘、楊桃、橄欖、水梨及綠竹筍等。事實上,除了寶山水庫外,亦有油山社區、寶山糖廠、峰城步道、寶山水庫步道、沙湖壢藝術村、橄欖合作社、火龍果觀光果園、柑橘觀光果園及市民農園等旅游新景點;其中以柑橘特色的油山社區尤其聞名。此外,寶山、柑子崎、三叉凸山、大壢山、水仙侖山、吳寶廓山亦有不少登山客前往。
交通十分方便,中山高速公路及北部第二高速公路均有系統交流道經過。因為人口成長迅速,教育資源也投入甚多。鄉境內計有寶山國小、雙溪國小、新城國小、三峰國小、寶山國中及寶山國中等教育機構。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