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同深度的含水層與阻水層所形成的水文地質體系。地下水在地表下可存在於淺層、未飽和的土壤通氣層及較深層的飽和多孔隙地層。未飽和地質材料代表地質材料的孔隙,沒有水充滿,在一般情況下土壤通氣層由地下水與空氣充滿。飽和代表地質材料的孔隙完全由地下水充滿。依地下水的滲透能力高低而分,飽和多孔隙地層可概分為:輸水能力佳的含水層,如中、粗砂層;輸水能力較差的滯水層,如砏砂層、細沙夾雜黏土層;幾乎無輸水能力的阻水層,如黏土層。
依含水層所處地下水壓力大小,可概分為受壓含水層及非受壓含水層兩種。受壓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因須承受含水層之上其他地層的累積重量,故其壓力超過地下水本身的靜水壓。非受壓含水層則不承受其上地層的重量,地下水壓力為本身的靜水壓。土壤通氣層最接近地表其下為非受壓含水層,二者以地下水位面區隔。地下水位面是非受壓含水層中水壓力等於大氣壓的連面,也是非受壓含水層的頂部。非受壓含水層之下可能有數個受壓含水層,其間由滯水層或阻水層間隔。在承受相當大的累積地層重量時,深層受壓含水層的地下水壓力可迫使地下水自井中涌至地面以上,形成自噴現象。-地區的屏東平原經常可見自噴井的存在。許多上千公尺深的溫泉井也會有自噴現象。
-地區主要的含水層系統多屬地質學分類的第四紀非固結巖層,大部分為地表堆積物及河谷沉積物,地形上出現的型態以海岸臺地、河階臺地及沖積平原為主。地下水主要儲存在這些區域中,其中,又以現代沖積層蘊含水量最為豐富且開發最廣。含水層系統之地下水資源,因各區域的地層構造、含水層之深度及分布等條件不同,出水量相差甚大。以-地區來說,屏東平原與蘭陽平原為地下水資源最豐沛地區,濁水溪沖積扇、花東縱谷次之。
中文關鍵字:地下水 , 含水層 , 孔隙介質
英文關鍵字groundwater , aquifer , porous media
參考資料
Fetter, C.W. 1994. Applied Hydroge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Todd, David Keit- and Mays, Larry W. 2005. Groundwater Hydrology. Hoboken, NJ: Wiley. Sc-wartz, F. W. and Z-ang, Hubao. 2003. Fundamentals of Ground Water. New York: Wiley. Delleur J. W. 1999. T-e Handbook of Groundwater Engineering. Boca Raton, Fla.: CRC Press. Freeze, R. A. and C-erry, J. A. 1979. Groundwat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地下水觀測網。140.112.190.183/.p-p。Ground Water Infor-tion. water.usgs.gov/o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