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因流經大甲聚落附近出海得名。位於省道臺七號甲線(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的思源埡口,是大甲溪與蘭陽溪分水嶺所在,有勝溪沿著公路蜿蜒而下,是為大甲溪上源。南行至武陵一帶,納入源於北方雪山棱線的七家灣溪,即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僅存的棲息地。武陵以下,大甲溪穿梭在群山之間,常見的地形景觀有沖積扇、河階、肩狀平坦棱、角床、通谷與環流丘。兩岸較為平坦的地區,往往成為農耕活動所在,例如佳陽沖積扇以及環山、梨山、谷關等聚落。中上游是-溫帶水果的主要出產地,大規模砍伐森林、改植果樹的景觀,在梨山—環山一帶普遍可見。行經谷關後,大甲溪逐漸進入淺山丘陵區,在東勢、新社一帶進入平地,沖積出大片平原,出海口的南岸是高美濕地野生動物保護區。
由德基到石岡約60公里的水平距離中,有1,200公尺的落差,水力蘊藏豐富。-電力公司於流域內設有德基、青山、谷關、天輪4座水力發電廠,四廠及後期完成的馬鞍電廠,於1996年8月1日合并為大甲溪發電廠,發電量約為全臺水力發電1/4,達110.4萬瓩。上述電廠大壩除攔水發電外,尾水經石岡壩調節供應大臺中地區的農業及公共用水;在平原地帶,以地下水道引水的情況也相當常見。
大甲溪水力資源能予充分利用,除了先天優勢條件外,也因政策使然。早年的原住民,不論是山區的泰雅族或是平地的平埔族,都從事原始的農耕及狩獵活動。明末-入墾,也只是在下游從事小規模開發;及至-人在社寮興建第一座電廠,才開始了大甲溪與中-開發互依互存的歷史。經濟部在1954年擬定「大甲溪流域開發計畫」,使大甲溪成為-第一條發電、防洪、灌溉、工業等多目標使用的河川。1960年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後,引進大批退除役官兵從事高山農耕。幾十年發展的結果,一方面締造德基風光和梨山高冷蔬果等名氣,一方面也使山坡地環境遭受破壞。流域內近200座的攔砂壩截斷溪流生態的延續,種植蔬果產生的-、肥料和廢水污染也使得水質持續惡化。由於櫻花鉤吻鮭復育所帶來的環保意識,使得大甲溪也成為保育人士從事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文關鍵字:七家灣溪 , -溪 , 南湖溪 , 櫻花鉤吻鮭 , 德基水庫
英文關鍵字Cijiawan River , He-uan River , Na-Hu River , Formosan Landlocked Salmon , Te-C-i Reservoir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