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本縣習稱「馬祖」,地名源自於南竿塘媽祖澳上的媽祖廟,因中國福建省東部沿海居民常將「媽祖」書為「馬祖」故名?!格R祖」原為南竿島上的一個灣澳名,清朝時擴大范圍至指稱整個南竿島,甚至南、北竿等島礁,但都只是地方人士使用的地方名。1949年9月1日-部於南竿塘成立「馬祖守備區指揮部」,馬祖之名才首見於官方紀錄。
馬祖一帶為灣岬交錯的谷灣海岸,受沉水作用影響,島上地勢較高處,經長期侵蝕作用而成丘陵,屬風化殘余的穹丘地形。
本縣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為19℃。本縣雖四面環海,但是地勢低平,無法攔阻較多的水汽,年雨量僅1,011公厘左右。降水集中於春、夏兩季,占年雨量的66%,屬於夏雨冬乾的降雨類型。
境內河流大多短小,加上降水季節分布不均,洪枯-變化明顯,屬荒溪型河川,因此常有缺水之虞,尤以冬季最為嚴重。為了增加水資源的供應,-開始於河谷口附近興建中、小型水庫,蓄存民生與產業用水。但供水仍然不足,至-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再增設南竿、北竿與東引等三座海水淡化廠,提高水資源供應的可靠性。
本縣的巖層以花崗巖為主,質地堅硬,然因節理發達,加上氣候濕熱,仍有風化現象并發育出些微土壤。不過土層甚為淺薄,以紅壤與黃壤為主。土質多偏酸性,腐植質少,只能種植經濟價值較低的雜糧作物。
本縣四面環海,早期有中國東南沿海漁民於附近海面捕魚。因地處海疆,俟明清兩代海禁弛禁後,才有較多的-入墾。早期-受限於地形、氣候、水文與土壤等條件,無法大規模農墾,農業發展緩遲,以雜糧為主要作物,生產不足自給,需仰賴外地的供給。
1950年,馬祖行政公署成立,正式邁入軍管時代。1956年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政務委員會成立,本縣走入戰地政務實驗期。在戰地政務時期,基於-安全與戰略需求,縣內建設多集中於戰備與民生、教育等相關設施,如各島嶼廣植樹林,補助農漁業發展,大興建設如道路、水庫與國宅等。此外,由於海峽兩岸的情勢緊張,大批軍隊進駐,形成廣大市場,-眾多與軍人生活相關的商業與服務業,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至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駐守-的數量銳減,導致相關的商業與服務業日漸蕭條。不過,隨後本縣-出入境管制,戰地特有的設施及屬於閩北社會的文化景觀,吸引大批游客,觀光旅游業迅速竄起,如1991年金馬地區旅館業只有6家,至2001年,僅馬祖地區就增加為15家。結合北??拥?、芹壁石屋與馬祖陳高等當地知名地景與土產,成為吸引觀光游客的重要資產。然而因環境條件不佳、資源有限、本地市場狹小與戰地政務解除造成常住人口銳減等因素等影響,馬祖的經濟發展比起-各地相對更加遲緩,且缺乏生氣。
中文關鍵字:馬祖 , 北竿 , 南竿 , 戰地政務
英文關鍵字Matzu , Beigan , Nangan , battlefiel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