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苓仔寮為一棉被產業聚落,在清朝時已有棉被的生產,日治後期及戰後初期,因政府發展棉紡織,在-西南部及東部沿海推廣種植棉花,於是造就了巷口以彈制棉被、紡紗織腳帛為主。早期業者散布在社區各角落,尤以巷口最密集。-40年以後,小型工廠的設立,有向保濟宮周遭南18線、南19線的主要聯外道路聚集現象。形成當時家家戶戶從事有關棉花采收、去籽、制棉、制被的工作。因此,在手工彈棉被的年代,全臺80%的棉被從業者均是從苓子寮地區出去的棉被師傅。然而隨著機器彈被與機器紡織的到來,手工制作的方式逐漸被淘汰,業者也被拓改行或轉型。雖然目前聚落內已不見以往手工彈制棉被的景象,但棉被產業在此仍形成聚集經濟,-85年後設立的廠家,又有向住宅區外擴張的現象,目前則約有16家左右的棉被寢飾工廠,使人得以一窺「棉被堀」的昔日風華。
其他重要的建筑,保源村下寮聚落內有莊廟保濟宮;苓和村頂寮、忠寮聚落內苓和國小、社區活動中心、保興宮、田都元帥廟等;仁和村巷口聚落內有圣慈宮、明世宮、巷口七太宗祠等重要建筑。
在聚落居民的姓氏組成上,目前苓子寮的居民居住狀況仍可看出其延續早期同姓聚居的現象,其中頂寮以林姓為主、下寮以黃姓為主、忠寮以楊、徐、毛、邵四大姓為主、巷口以陳姓為最大姓。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