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一)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
2.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理論,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當代世界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國情與黨情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個代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1.黨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亂反正與全面改革的進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穿于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黨的思想路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
2.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推進理論創新。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
(四)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及其意義。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及確立這一任務的依據。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現階段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1.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和特征。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
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經驗。
(六)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1.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踐要求。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3.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步驟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三步走”的戰略步驟。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發展戰略的特點。
4.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鄧小平關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統一。
5.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及實施這一戰略的意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基本內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確立這一分配制度的依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緊迫性和長期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
有機地統一起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尊重和保障人權。
3.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涵義、內容和重要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過程。
(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社會主義榮辱觀。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3.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與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
(十)“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祖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2.“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實踐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綱領。
(十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關于當今時代特征的科學判斷。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2.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標和根本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的關系。中國外交工作的立足點。
3.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
(十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社會各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3.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下一篇:2009年考研政治大綱 考查的知識范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0考研英語作文題目是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