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如果,在青銅內加入適當的紅銅,它的顏色會變成金黃色,所以先前的人把這種添加紅銅後的青銅稱之為金。但由於這些金黃色的銅器埋入地底下的時間過於長久,導致他的表面產生了氧化作用,產生了青斑,因此這種古文物,前人稱之為青銅器。
青銅器的制法:
【塊笵灌鑄法】
是屬於早期原始的制法,又可稱為『土笵灌鑄法』,主要材料為泥土,胚料內添加了許多木削、稻殼、粗麻、細麻等等材料,主要目的就是使它能在燒結的時候能夠透氣。泥土鑄模要經過燒烤才可以灌鑄青銅,燒結過後的鑄模非常的堅硬,也稱為陶笵法。但因為此法所耗費的時間過於長久,一般都較常用脫臘法。
【脫臘灌鑄法】
脫蠟灌鑄法又稱為『廢蠟灌鑄法』、『出蠟法』、『撥蠟法』、『失蠟法』、『走蠟法』,是屬於晚期的制法,通常要有較細膩的花紋都是使用此法,因為脫臘法是屬於較精密的鑄造法之一,由於古時候的材料較薄,所以都以脫臘法最多。
【現代脫臘法】制作程序:
原型石膏模=>復制生產模=>蠟模灌注=>浸漿淋砂=> 脫蠟燒結=>青銅熔煉=>灌鑄銅液、冷卻=>青銅器的表面處理=>固定人工銹=完成
通常青銅器最怕的就是空氣當中的水分,那會引起銅質內部的損壞,以及壞表的生銹,所以最好能置放在乾燥的環境之下。完成一件作品,最常用的保存方式就是在它的表面上圖一層臘,來保持它的完整性。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