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結晶釉作法 : 熔合鋅、矽、鋁、鈦的氧化物和鉀、鈉熔塊形成基礎釉、再加上作家想要的色料,混合成為釉藥施在壞體上。以高溫(約 1320 °C左右)燒制;其間并經回溫至 1100 °C左右停留 2~6 小時,促其晶格形成。
結晶釉發展 : 結晶釉這種陶瓷,早在宋代中國就已經發現,不過那時的結晶是屬於「鐵」的結晶,例如油滴 (表面遍布大小不一的具有金屬光澤斑點)、兔毫 (黑釉上半露銀白色如兔毫狀的細絲) 、曜變 (在凝厚的黑釉層面出現大小不一、分布不勻的油滴狀結晶斑點,斑點邊緣呈現以藍色為主的五光十色的光暈,隨著觀察方向的改變,光暈所產生的變化仿佛夜幕之星光芒閃爍) 等黑釉器上的斑紋皆是,清代又出現茶葉末、鱔魚黃、蟹甲青等新品種。只是從前的人不了解這種化學物理上的變化,而取了許多依花紋形態的命名。現在新品種的結晶大都是從「鋅」中求其變化,鋅的好處是結晶體大,常依釉色不同的發色體而作多彩多姿的性變化,火候的精密控制是燒成晶體的重要的一環。鋅結晶釉最早被研發出來的是法國的陶瓷廠,在一百五十年前研發出來的。臺灣是在民國七十年才研發出來,就是鶯歌窯廠和臺北的孫超老師。
臺灣研究結晶釉成功的先驅 : 孫超
孫超的結晶釉器,特色是,花朵開的大,清新艷麗異常,無論藍、褐、白、綠等色澤,都燒制的非常完美,方叔稱它是孫超「心血的結晶,火上的蓓蕾。」
他成功的研究成「晶種植入法」,可控制結晶花朵的大小與其開花的部位,使晶體與構想交融,而構成心中想像的完美畫面,從淋漓中綻開異彩,從視覺上使人產生美感之共鳴,無怪乎他的結晶花朵,教洋人瞠目而驚訝得難以相信它是從火中盛開的。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