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荷據時代>
臺灣漢人燒陶始於受雇燒磚。荷據時期,荷蘭人入主臺灣,起初荷人自中國大陸購進磚塊,後來因需求量大,乃雇閩人在臺灣取土燒磚,建立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等五座碉堡。此燒磚技術,為臺灣先住民所未有,而此項燒磚工業隨荷人離去而中斷。
<明鄭時期,陳永華敎民取土燒瓦>
漢人在臺燒陶的第二步是紅瓦的燒造。永歷十九年,鄭氏入臺第四年,鄭經軍師陳永華引進閩南窯業,蓋瓦窯,敎民取土燒瓦,使簡陋的草厝得以改建為瓦頂,生活水準因而大幅提升,稱之為「易茅以瓦」。
<清領至日治初期,窯業結構演變>
原先瓦窯分散各地,群匠游走其中,技術無法穩定發展與提升。後來因社會結構發展越來越繁密,磚瓦窯業開始鎖定土源充足品質穩定的地點,瓦窯進而集約化,許多有名的陶業重鎮皆由瓦窯先燒起始,如鶯歌、苗栗、臺南六甲、南投、高雄大樹等。
<日治時期,新技術傳入>
日人因公共建設與都市規劃,對磚瓦的需求量極大,此時尚無專門燒制紅磚的窯體,而日人發現用瓦窯燒制磚塊成本過高,因而將簡易、粗操、量大、成本低廉的制磚技術引入臺灣,(如彰化花壇原也是瓦窯密集之地,應市場需求,日治時代改以八卦窯燒制紅磚)。日人先引進登窯,專燒陶器與磚;後引進八卦窯,屬輪窯,專門制磚,此後磚窯產業邁入工業化。
<光復後磚材大興,瓦業沒落>
民國四十至六十年,擠壓機與制磚機逐漸普及,取代傳統手工壓模,產量大增;民國六零年代隧道窯實驗成功,許多集約磚窯紛紛拆除需要大場地的八卦窯,磚窯業邁入自動化。瓦業則因環境資源改變與需求減低,技術停滯不前而逐漸沒落。
<民國六十六年後,磚瓦窯業沒落>
此後建筑材料多數轉變為紅磚與鋼筋混泥土共構,所以仍保留紅磚的需求量,但磚業自此由盛轉衰趨於沒落;而屋瓦已被水泥平頂取代,瓦窯業生路幾乎斷絕,銷售出路只剩古蹟修復用材及傳統民居古厝屋瓦修補。
磚瓦窯業是一個古老的傳統行業,磚瓦制造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臺灣自荷據時代也開始有所發展。由字義上來解釋,磚瓦窯可分為磚窯與瓦窯,即燒磚與燒瓦的窯。由於制磚制瓦接需要笨重龐大的坯土及燃料,如果不能就近取材,那麼昂貴的運費就無法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出產黏土而又有豐富燃料的地區,先天上就具備了建立窯廠的良好條件,因此磚瓦窯廠大多集中於容易取得原料土之地區,臺灣具代表性者為彰化花壇的磚窯,與臺南六甲的瓦窯。
(制瓦流程)
首先要先取土,然後練泥,早期以牛踐踏練泥,後來改以練泥機器替代。接下來是制瓦,制好後以整瓦器整理,放到棚內陰乾,陰乾後就可以入窯,但窯底須注意通風,好讓熱風在窯內能夠均勻流通。先用炭磚燻窯,前後約七日左右,再以煤炭燒窯,燒窯共需八~十日。燒完後需封窯,封窯得由有經驗者看火,窯門以炭磚、泥漿封之。封窯一日後開天窗,每日減一磚,前後約七日,封窯後十五到十八天才可出窯。最後就是分類捆瓦準備銷售。
(制磚流程)
先取泥,一般田間泥土均可用,然後練泥,不過磚泥比瓦泥些微濕潤。接下來就可制磚,制磚一次只能一塊,需用手的力量將磚泥搗入磚模內,制好後也需陰乾,不過放置棚內或棚外皆可,棚內約15~20日,棚外若有陽光曝曬則一星期左右即可。陰乾後依序入窯,然後起火,燒制完畢就可封窯,封窯後一星期至半個月可出窯,最後就是出貨準備銷售。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