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南縣歸仁鄉有一個被稱為「十三窯」的臺灣早期窯業遺跡,為保存及維護地方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臺南縣政府曾於九十年委托鄭文彰先生等進行田調,於九十一年十月委托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進行「臺南縣歸仁鄉歸仁窯遺址學術調查與研究計畫」,期使歸仁窯的歷史意義、文化價值與其在臺灣窯業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透過學術研究進行省思。
透過田野普查,可知歸仁窯現存的窯業遺跡,密集分布於歸仁鄉東側沙侖村的東北部,靠近歸仁與關廟鄉之交界處,其整體分布范圍,除了歸仁鄉西側之外,尚涵括了關廟鄉關廟村西側的部份地區。
歸仁窯發掘出土之遺物,可粗分為無釉紅陶、高溫陶瓷、銅錢、鐵器,石器、玻璃 .. 等。并 透過年代判定、層位關系、文獻記載,以及田野訪談紀錄,本遺跡與遺物,約劃分成二個時期,第一期以燒造糖漏、厚唇罐、圈座器等為主,第二期以燒造瓦為大宗,磚次之。 綜觀上述,歸仁窯產品,以素胎紅陶為主,在清代,歸仁窯區以生產糖漏為大宗,以因應當時臺灣蔗糖加工業的需要。 因此,臺南縣的歸仁窯遺址,應可上溯至清乾隆時期(西元十八世紀中期),為目前臺灣地區尚存最早的窯業實物遺跡。
本次歸仁窯調查與研究計畫,開啟了臺灣地區首次的窯址考古發掘工作。有助於理解臺灣早期窯業技術發展與演進歷程,并將成為臺灣早期窯業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古窯址其貌不揚,容易被忽略,幸經歸仁的有心人深入探究本源,終於還給它本土建材開基的歷史地位。這當中,除了有政界及文化界人士參與推動,仁壽宮也主動出錢出力,為保護、重現十三窯的文化風華,持續扮演文化的推手。經過將近三年的研究和進行田野調查,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和其他系所師生,以「歸仁十三窯調查與研究」為主題全國走透透,蒐集各地古窯遺址所遺留下來的燒造器物,再經過類型比對,昨(廿三)日這些學者獲得初步結論,南縣歸仁十三窯應是「臺灣第一窯」。
史評所畢業生盧泰康表示,他們進行歸仁鄉臺灣早期窯址的調查與研究發現,荷蘭人據臺和明鄭時期,都有中國大陸地區工匠來臺燒制磚瓦,其燒造地點應該就在臺灣開發最早的臺南地區,而陶器磚瓦燒制歷史應是由南而北,因此鶯歌應非臺灣第一窯而南投也不太可能。這些研究人員同時發現,南市一級古蹟寺廟磚瓦,與歸仁十三窯淵源很深,很可能就是十三窯所供應的,因此歸仁窯的年代應可追溯到三百年以前,他們認為歸仁窯遺址具有保存和研究價值,有必要盡快加以搶救,只要經費足夠,他們將持續進行研究,以利保存遺蹟的完整性。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