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鶯歌陶瓷發展可以上溯到清嘉慶九年(1804年),福建泉州人吳鞍渡海來臺,在鶯歌就地取用當地田土制作粗陶,想不到竟意外發現地底蘊藏著豐富的大湳土,這種大湳土正是做陶器的寶,加上當地盛產燒窯煤炭又兼具水路運輸之便,種種優越條件的促成,開啟了這個北臺灣小鎮兩百年興盛繁榮的陶業生涯展開了鶯歌制陶兩百年的歷史。在日治時期以前,鶯歌尖山埔街附近一帶有黏土原料,在尖山莊尖山埔開始向外發展,漸漸遍布整個鶯歌,并向鄰近地區擴展,長久以來,鶯歌陶瓷建立起口碑,并以尖山燒或尖山為名,并有許多陶器直接落款尖山埔、尖山燒或尖山。
同屬陶瓷器的建筑用磚瓦,其引進鶯歌的最早紀錄是在道光年間,陳昆來到大湖崁腳燒制磚瓦,後來日治時期,此地為林萬水所有。但是不同於臺灣其他陶瓷產地的,是其他產地的磚瓦生產都早於陶瓷生產,唯獨鶯歌不同。所以,道光年間鶯歌地區磚瓦制造的紀錄,不見得是鶯歌真正最早的磚瓦制造。大湖地區的磚瓦制造延續至今,并且是鶯歌最集中的的地區。
尖山埔路(鶯歌老街)整齊一致的藝術招牌、迎風搖曳的蒲葵綠樹以及寬敞大方的紅磚步道,讓人感覺到的是全然的新穎與活力!原來,經過政府輔導及民間努力,歷經滄桑的尖山埔路早就煥然一新,成為一條逛起來舒適愜意的時髦街道。不過,偶爾在不經意的角落還是能睽見長煙囪、廢燒窯及舊磚房等老東西,銘記著過往的痕跡,讓這條欣欣向榮的街道,隱含著一分質感與深度。
日據時代,鶯歌陶業尚未到達鼎盛,但隨著輕便鐵路改成雙軌鐵路的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已奠定了陶業蓄勢待發的基礎,從當時日本人將鶯歌陶器名為「尖山燒」看來,已可窺見這兒的名氣日漸響亮;光復後,為彌補大陸陶瓷供應的短缺問題,鶯歌陶業加倍蓬勃發展,成為最興盛的時期,「臺灣景德鎮」的美名在此時算是實至名歸。
今日,即使陶業面臨夕陽工業的危機,鶯歌卻仍變身成藝術小鎮,改為生產少而美的陶藝品,讓人們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她經歷史焠鏈的陶瓷之美。 目前,從重慶街到尖山埔路聚集了約八十多戶店家,有賣古早瓷器、販售新穎陶藝的各種店鋪,也有用心裝潢的咖啡館及新鮮有趣的玩陶教室,不管是想選購杯盤餐具或是挑一件藝術品給自己,甚至只想坐下來喝茶聊天,相信這里都不會讓你失望的。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