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手捏成型法 ─ 用雙手徒手成形,是最簡單也最基本的成型法,不過拇指的長度是一定的,手能掌握的土團大小也有限度,所以作品的大小會受到限制。
泥條成型法 ─ 以泥條一條一條盤繞出作品,再利用雙手擠壓泥條以達到接合的目的、加以修飾成形。用這個方法能做成任何大小體積或任何形狀的器物。
手拉壞成型法 ─ 利用拉胚工具轆轤(拉胚機),旋轉拉胚成形。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制陶方法,藉著轆轤的轉動用陶土塑出各種器皿,十分快速、作品也比較精致。
陶板成型法 ─ 使用陶板機或桿面棍制成陶板,用於制作非圓形的產品,如筷子籠、陶枕等。其過程分為陶板制作與組合兩部分。依成品規格分別制作各部分之陶板模型,稱為「土片斗」。再以模型壓印陶板,再將各部分陶板黏接而成。
壓模成型法 ─ 利用石膏模具,將土板壓進模內,多余部分切掉,脫模之後成形。用於造形復雜而不規則之產品,如人物雕塑或有浮雕圖案之作品。先雕塑原型,翻制模型,或直接刻出陰模。制作時,將黏土壓印在模型上,脫模後,可得所需之造形,再加以組合而成。
注漿成型法 ─使用石膏模型之成形技術。將黏土制成泥漿,注入石膏模型中,利用石膏能吸水的原理,使泥漿吸附在石膏壁上,待需要的厚度後,形成一層所需之造形。倒出多余的泥漿,經過脫模之後,取出坯體而成。
挖空法─以實心陶土去捏塑成型後,再挖去里面不要的部分,使其變成厚度不超過一寸的空心才能燒制。
鏇壓成形法
日治時期引進臺灣,主要用於碗盤之制作,後來亦用於花盆、陶甕和陶缽等產品之生產。主要架構為旋轉轆轤,初期以人工腳踩轉動,現在改以電力馬達轉動。上有石膏模型,石膏模型上方有一支壓桿,上面裝有型刀(template),可以押下。以石膏模型控制產品之外形,型刀控制產品的內形。把黏土放入石膏模型內,當轆轤帶動石膏模型旋轉時,押下型刀,內外交互擠壓,即可做出所需的坯體。此法亦有人稱為「鏇坯成形法」,其轆轤業者又稱「碗車」。又有「覆鏇壓(jiggering)」與「仰鏇壓(jolleying)」之不同。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