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在「清式營造則例及算例」及林會承於「傳統建筑手冊形式與作法篇」中,提及臺基的作法有一定的規則,其格式有兩種:一為方座式,是以磚石素平砌成;另一為柱跗式,則是先等距豎立磚柱石,再於柱間砌磚或石條砌成臺基。廟宇臺基的制作程序大致為:先於地面標定臺基的范圍及基地坡度;以最低點為準開挖地基,掘深約四臺尺左右,再密布石頭;接下來砌墻基、柱礎石及臺基邊緣的長石板、磚石或磚板後,再依次回填卵石、碎磚、黏土及沙等,在臺基內搗實;在臺基邊緣放置階條石,并於細沙層上舖地磚或石板,并以石灰抹縫完成。
臺灣廟宇的臺基,常在正殿或孔廟大成殿前,添加一座方形臺基,名為「露臺」或「月臺」。在一般寺廟之中,露臺提供祭祀之用,其上擺設香爐,如艋舺龍山寺;在孔廟里,露臺則是祭孔時跳八佾舞的場地,如臺北大龍峒孔廟。
在臺南孔廟大城殿的臺基側面,有「散水螭首」的設計,這是以石雕鑿的龍首排水口,因為「螭龍」為龍之九子的其中之一,其性好望、好險,可壓火災;因此以螭首作為排水口的設計,意喻為防火、鎮災之意。
在廟宇建筑中,臺基的功能以實用性質為主,所以形式簡潔,僅在視覺正面的轉角、線角等部位,作簡單的裝飾。其裝飾紋樣多為吉祥主題,如螭虎爐、福壽紋等;亦有寫實的花鳥、動物紋樣;因臺基被認為是廟宇建筑的腳部,所以在邊緣立面處常處理成「柜臺腳」的雕飾,作為臺基的收尾,以承接建筑物的重量,如艋舺龍山寺前殿臺基,五門轉角柱下有鯉魚為題材雕制的柜臺腳即是。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