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成立宗旨
設立宗旨為:培育具研究本土民俗藝術能力之人才。為此,所內規定學生除需修習研究民俗藝術研究之理論與實際操作(田野調查)課程外,亦需多方學習與本土民俗藝術相關知識課程;此外,為培養學生具國際視野、習得國外民俗藝術研究知識,與推介我國民俗藝術能力,尚需修習第二外國語文。為順利推展教育目標,將積極蒐集、典藏與本土民俗藝術相關資料,加以整理研究,祈使本所成為我國民俗藝術的教學、研究和資訊中心。
二、目前發展重點
1. 蒐集民俗資料,落實本土民俗研究
注重本土之民俗研究,蒐集散落民間之戲本、宗教科儀本、匾聯、碑碣、手抄文書等民俗相關資料以和民俗藝術田調,俾便研究本土民俗藝術史,同時確實建立民俗藝術研究之基礎。結合中央、地方與民間力量,配合產業文化之趨勢,尋找民俗藝術研究與活動的新方向。
2. 整合民俗藝術相關資料
以民俗學為核心,強調不同學科間的對話,從事科際整合之民俗藝術研究。聚集文學、人類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博物館等學科、進行多層面的民俗藝術研究。
3. 建立民俗藝術資訊中心
除廣泛蒐集散落民間之民俗藝術檔案和相關資料外,臺灣二十一縣市文化局、文化中心及相關單位的出版品,本所將透過管道取得,藉以建構「小而精」的臺灣民俗藝術圖書館。并擬設立網站,定時於網頁介紹民俗藝術研究的資訊,供國內外學者專家參考。
4. 展現民俗藝術之空間向度研究
民俗藝術之傳承具有時空意義,文化生活圈往往反映其地域特質。相關禮俗、民間信仰、表演藝術、物質文化等均可影響其空間形式,而各類表演藝術場所與儀式空間,亦具有社會文化意涵與文化生活圈特質,值得深入研究,此為目前本所的工作重點之一。
三、未來發展目標
1. 建立民俗藝術研究之理論基礎
世界各國民俗學因不同的社會背景發展而出現各具特色的民俗學傳統與獨特的理論方法。將引介當代國外的民俗學,進行反思,藉以開展民俗藝術全面的理論探討,以期建立我國民俗藝術研究之路向和理論。
2. 整合民俗藝術相關資料
以民俗學為核心,強調不同學科間的對話,從事科際整合之民俗藝術研究。聚集文學、人類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博物館學等等學科,進行多層面的民俗藝術研究。
3. 建立民俗藝術之調查方法
民俗藝術研究一向具有本土性的特質,也因此各有獨特的民俗藝術調查方法。將依據理論探討、學科整合與本土民俗藝術研究的成果,逐步建立民俗田野調查之研究傳統。
4. 展現民俗藝術內涵之空間規劃
結合空間規劃理論,實務與方法論,落實於民俗藝術場所。透過建筑計畫學及本所相關領域之研究成果,將民俗藝術之內涵與形式,納入空間規劃之基礎,以傳達其場所精神內涵。在終身學習的時代里,經由教育將民俗藝術融入生活,乃為當前之趨勢。因此本所將致力於結合軟體與硬體設備,來促成各種類型民俗藝術博物館之規劃。
四、修業辦法
1 . 入學資格: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公私立大學畢業取得學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歷者。
2 . 入學考試科目:
?。?)國文;
(2)外文(英文、日文、法文三科任選其一)。
?。?)民俗藝術概論、
?。?)臺灣社會文化史。
(入學考試科目以招生簡章 為準)
3 . 學位名稱:文學碩士(Master of Arts)
4. 修業年限:兩年,必要時得延長兩年
5 . 課程規定:
(1)學分:碩士班要求學生必須修滿36學分(含論文六學分),課程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
(2)國際交流語言:必修兩學年課程不計學分;如系日文系或外文系或法文系畢業者申請免修,亦第一學年必修,但可以大學部成績達70分以上者或檢定方式申請免修;第二學年必修,如已通過日文一級檢定者得申請免修,其余不得申請免 修。
(3 )畢業論文:必修,計6學分。
參考資料
下一篇:臺灣工藝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手術吸脂減肥是如何進行的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