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政府自民國91年起,結合本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自然資產,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開始籌建黃金博物園區,於93年11月4日正式開園。
整個黃金博物園區,將金瓜石地區珍貴的自然、礦業遺址、景觀特色、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做一完整的保存,并企圖賦予新的生命,希望能讓參觀者親身體驗環境中的豐富的教育資源。
黃金博物園區的主要館舍有:
一、「黃金博物館」--介紹與展示礦業文化及黃金物理特性。
二、「本山五坑坑道體驗」--讓民眾能夠深入礦坑坑道體驗采礦情景。
三、「環境館」--展示金瓜石地區生態環境與地質礦體特色。
四、「太子賓館」--開放周邊庭園參觀,讓民眾欣賞優雅的日式宮廷建筑之美。
黃金博物館
黃金博物館是用「臺灣金屬礦業公司」的辦公室整建而成,藉此說明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文化。一樓展覽室的常展有:
1.溯歷史金河:金瓜石地區黃金的歷史,從16世紀西方國家傳說中的「金銀島」,到清光緒年間正式發現金礦,日據時代日本總督府頒布「臺灣礦業規則」開始企業化經營開采,最後民國50年代後,金礦開采殆盡而漸漸沒落的整個歷史。
2.大金瓜露頭:金瓜石的地名即從這座貌似南瓜的山頭而來。因為臺語稱南瓜為「金瓜」,所以就叫做金瓜石。臺金公司時期進行由於進行大規模露天開采,大金瓜露頭現在已經消失。
3.本山坑道模型:本山地表下的坑道,深度到達海平面下132公尺處,有九個坑總長達600多公里,坑坑相連。展示當時礦坑的狀態。
4.早期采礦流程:從鑿石工爆破一直到運礦出坑的過程。
5.坑外的運輸系統:最早靠馬拉動礦車,到後來用電車或柴油車運送。還有平臺車則是運送開礦的材料及人員。
6.金瓜石地區私人鏈金情境模擬:金瓜石所采的金礦其實是金銅共生的礦物結構,黃金顆粒較細,經常連肉眼都看不到,當地多采用「氰化制煉法」。,此區展示私人鏈金的情境。
7.盟軍戰俘營:1942年11月,英軍在新加坡投降時被俘的523名戰俘被帶到金瓜石,這些戰俘被迫在銅礦場里最危險、環境最惡劣的地方工作,只給極少的糧食,而且沒達到生產目標就會遭到日軍毆打。
二樓以黃金為主題,常展包括了:
1.金的特性:黃金的特性、制作時所需的工具,在生活及科技上的應用。
2.家:黃金藝術,以523只金螞蟻為主體的生態作品。復雜、生動而細致地展現自然界的社會群體。
3.220公斤的大金磚:展示打破金氏世界紀錄的鎮館之寶220.3公斤的999純金大金磚,可以親手觸摸喔!
黃金博物館引領著我們追溯這歷史的金河,看到這在百年中不朽的黃金傳奇。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