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分類: 居家安全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04-15
閱讀 :345
鞭炮最開始主要用于驅魔避邪,而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那么,鞭炮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下面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吧!鞭炮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傳統的鞭炮制作過程分為三部分 炮身制作,火藥制作和引線制作。炮身 裁紙: 在作坊里,鞭炮炮身被稱為“筒”,裁紙是按一定的規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紙。扯筒: 將裁好的爆竹紙卷成一個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堅木做成。褙筒: 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層彩紙,最初是為了防水,后來更多的是出于裝飾作用,褙筒紙多用寶慶(邵陽)產的紅紙,或者廣紅紙、蠟光紙。洗筒: 將紙筒用麻繩扎成一個六角形的餅狀,以便于計算筒的數目。腰筒: 扎好的紙筒很長,需要裁短,用闊刀從餅的腰上裁斷,把一筒橫切成兩筒。上筒: 在切好的紙筒里裝土、上硝。鉆孔: 用鐵釬將每個筒子筑緊,再給每個筒子鉆孔,以便放引線。扦引: 將每個引孔扦入引線。扎引頸:引線扦入引孔后,將扦引一頭的筒子扎緊,以防引線松動。結鞭: 單個的鞭炮制成后,要用棉線將它們結成一掛,因為形狀像鞭,鞭炮之稱由此而來。成封、成箱:將結好的鞭炮仔細的封裝好。火藥 硝石法 造硝: 把硝從泥土里提煉出來。傳統的造硝工具很簡陋,只是一口大鐵鍋,原料就是泥土。據說,要用廚房里的泥土最好,因為經常做飯做菜,硝也沉淀得多。把泥土放進鐵鍋后,不斷加入水來熬,一兩天后,鐵鍋邊上就會結一層白色的硝。碾硝(或沖硝): 剛熬出來的硝顆粒很大,下一步就是放在碾槽中碾碎,沉重的碾輪開始是用牛拉動,后來慢慢地改為水力,簡陋一點的方法就是用舂米的工具把顆粒打碎,稱為沖硝。磨硝: 碾碎后的硝依然不能直接采用,還需要用像磨黃豆一樣的磨將硝磨成細粉。制作好的硝配上硫磺、泥土,就是鞭炮的火藥了。①配方: 硝酸鉀3 g、硫磺2 g、炭粉4 g~5 g、蔗糖5 g、鎂粉l g~2 g混合,通常情況下如果需要有顏色的焰火,需要加入適量的金屬鹽來調色,如鍶鹽為紅色,鋇鹽為綠色,鈉鹽為黃色,鉀鹽為紫色,原理是焰色反應。點燃即爆炸。②反應 反應以1硫2硝3碳的黑色火藥為基礎(實際質量配比是:硝酸鉀占75%、硫占10%、炭占15%):2KNO3+S+3C =點燃= K2S+N2+3CO2。蔗糖作為氣體發生劑以增加響度,鎂則為發光劑。試驗可在一坩堝中進行。如用硬紙做成筒殼,將原料填入并用導火索(30%硝酸鉀溶液浸過的紙卷)點燃,則為爆竹。將若干小爆竹用導火索連接,即為鞭炮,是現代炸彈的前身。紅磷法 有部分鞭炮用紅磷和氯酸鉀混合點燃爆炸,而不是用硝石,通常用于摔炮的制作,其他需要用火點的鞭炮國家明令禁止使用氯酸鉀作為炸響劑,一律用高氯酸鉀,因為氯酸鉀不穩定,做成鞭炮若摩擦、撞擊容易爆炸,高氯酸鉀比較穩定。鋁熱法 某些大型鞭炮也會采用鋁熱反應,達到強光的效果。鋁熱劑為金屬氧化物和鋁,這種反應是放熱反應,通常會在高空發生反應爆炸。引線 造紙: 雖然制鞭炮的紙是購買的,但做引線的紙卻是自產的,作坊里都會有一個漿池,用木漿來造紙。割引紙: 把制造好的整張紙割成一根根長紙條。做引: 將長紙條的一端固定,紙展開,用一根鐵棍沾上硝粉,手一抖,鐵棍上的硝粉就會落在紙上形成一長條,手一搓,一根引線就出來了。漿引: 這樣的引線還是散的,工人要用手沾上濕米漿,手在引線上一捋,引線沾了米漿就不會散了,然后還需把引線一根根地固定在像扇子一樣的晾干器上晾干。煙花從宋朝開始出現,制作工藝就更加復雜。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于鞭炮是怎么制作出來的的一些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于生活危險品的知識。請您多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