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傳統禮服
新郎穿狀元袍,新娘披戴鳳冠霞帔。 狀元袍是由紅色的九品官服變化而來,帽子為烏紗帽,插宮花。 鳳冠是飾有銀質或其他質地的鳳凰模型,霞帔則是紅色的披肩,一般來說,新娘穿紅綢襖褲,繡花鞋,上繡鴛鴦、梅花、蓮花等吉祥圖案。現在風格中式禮服
旗袍禮服男士為近代傳統的黑色中山裝。 女士為最有中國特色的大紅旗袍。經典中式禮服
唐裝禮服唐裝是中國最經典的衣飾之一。 用唐裝最為禮服也是非常唯美的。 補充中國傳統結婚習俗
定婚: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相信生辰八字。八字無沖無克,雙方父母同意,便可訂親。訂親時男方備酒席,請親族中有名望者陪媒。女方用紅紙寫好“庚書”(生辰八字),置于拜盒,由媒人交男方,稱“發八字”。 報日:男方在征求女方同意之后,將迎親日期正式通知女方,謂之“報日”。報日前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擇黃道吉日,由男方用大紅紙寫成“龍簽”、“鳳簡”(即婚期通知書),連同按女方要求籌辦的禮品、禮金一并送到女家。 搬嫁妝:結婚前兩天,男方到女方搬嫁妝。女方待酒、給腳力錢。錢用紅紙包好,數量不等,但對背帳子、挑百子捅(馬桶)、腳盆(俗稱“小家業”)和掌鑰匙的人要封大禮。女方事先將嫁妝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謂之“亮嫁妝”。嫁姨由“全福人”(兒女雙全的婦女)縫制,也由“全福人”鋪床。在新娘進房這前,新郎要選一兒童陪睡,謂之“壓床”。 迎親:男方打發花轎迎取新娘。發轎前,先對花轎敬香、放鞭炮;牽娘點燃3支紅香,托著鏡子照花轎的四周,謂之“照轎”;而后鎖橋、發轎。迎親隊伍一路放鞭鳴銃,敲對子鑼。到達女家門前,須投帖叫門;女方則再三索要“喜錢”,直至滿意時方可開門迎入。 出嫁:新娘出嫁前一天,請禮賓“開眉”(用绱鞋線絞去臉上的汗毛)。上轎前梳妝打扮,頭頂一塊大紅繡花方綾,謂之“蓋頭”。臨上橋痛哭一番,稱“哭嫁”。 迎親花轎來去不走舊路,去時繞道走,回時走捷徑。中途換人不歇轎;停轎不落地。迎至家門,舉行“回車馬”儀式,鼓樂齊鳴,叫喜聲不絕。 拜堂:花轎入宅、鳴炮奏樂。牽娘打開轎門,牽出新娘。先拜天地,后拜家神、祖宗、父母,最后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禮,然后揭去新娘的蓋頭;夫妻并排坐床沿、喝交杯茶、交杯酒后,新郎出房招待賓客。客人散后,新郎回房,新娘斟茶敬新郎,并行大禮。 鬧新房:新娘進房后,開始鬧新房,亦稱“盤新娘”。男女老幼均可與新娘嬉笑打鬧。用衣服兜些紅棗、豆子、花生,摻雜苦楝砣等涌進新房,向床上和新娘的身上撒去,名曰“撒帳”。隨后,眾人或坐或立,七言八語,或說戲謔新娘的“ 四言八句”,或提難以答復的問題難為新娘,或要新娘、新郎做一些表示親妮的動作。 回門:婚后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爺姑娘雙回門。并在當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進門前,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橋”上走過,叫過橋。過橋后要“拜旗”,所謂“旗”,即綁在樹上的門幔。這些都是鬧劇,為婚后余興。中式婚禮角色安排
下聘禮方:由男方家長擔當。向女方提親并贈送禮物﹐即舊時所稱納采和納征.贈送的禮品通常包括各種在中國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葉等。 媒人:由一位與雙方家庭關系都比較密切的人擔當﹐負責邀請雙方長輩見面,促進雙方的溝通。 童子:由男方家的未婚男子扮演,負責婚禮過程中的端茶迎轎。 全合人兒:由女方家的幾位年輕貌美的未婚女子扮演,在新娘下轎時扶新娘下轎。 婚禮司儀:宣布典禮正式開始,介紹雙方重要親友﹐并致祝福詞。 主婚人:由德高望重的長輩或友人擔當,為婚禮致詞。 攝像師:專業的攝像人員,記錄下婚禮的全過程,拍攝新人與來賓的照片,為新人留下珍貴美好的回憶。 注意中式婚禮,一定要做到:"地道"。服裝,化妝,場景,道具,都要與婚禮內容吻合,切不可亦中亦西,不論不類,失去傳統婚禮的風采。 懂得中式婚禮的婚慶主持人不多,而且此類婚禮講究甚多,禮儀繁瑣,一定要請專業的人士替您操辦。 相關視頻中式婚禮:下一篇:籌備一個完美的婚禮要注意些什么婚姻生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夫妻之間很隱私的話說不說,為什么婚姻生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