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很多人連一個五代古人或事件也說不出,對于兩個亂世,貌似不太公平。
6 個答案答案 1:
先說一下歷史上的幾段大亂世:
三國時期,在東漢末年。
南北朝時期,在東晉末年直到唐朝。
五代十國時期,在唐末到宋朝。
1、從文字上可以看出,這三個亂世時期,軍閥割據的規模逐漸減小,小勢力范圍逐漸的增加了,由三個變成了十幾個,那么各自影響地域也減小了。這個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2、從哲學的觀點來看,社會歷史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合力論。當在統一的國度內時,由國家主導社會的進程,這是毫無疑問的,那么,當國家四分五裂時,又是什么主導社會歷史的進程呢?這時候社會合力就發生了作用,這有點象數學上的正態分布,沒有一個力量是主導,但又集中在一起產生一定的力量。我們從這種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中發現:統一國度的國家主導力量要遠大于分裂國家的自然力量。這一點完全可以解釋了你所說的,為什么三國的影響力比五代十國影響力大。
3、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亂世實際上是-大融合時期。以前是單一的-,現在變成了多個-的融合,那么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在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整個社會就是一團糟。再加上沒有一個統一的外力去改變它,于是,整個社會就在小范圍內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其激烈程度遠遠過于國家統一時,這個時候人人自危,大家各自保命,對于社會的發展來講,然后是十分的緩慢(生產力角度)
4、從社會發展的周期性來看,社會發展不外乎:開始→盛世→亂世→新的盛世→新的亂世……如此循環。那么盛世就可以看成是社會組織的各個方面比較協調,造成的后果是社會上的人民安居樂業,由于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那么總有一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社會的上層建筑阻礙其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就變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舊有的盛世狀態被打破,但在新的協調出現之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調和要經歷一段時間,于是整個社會就進入了亂世。當然這個亂世并不是一無事處,亂世實際上是為新的盛世做準備的。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亂世后,社會生產力與上層建筑重新達到某種程度的協調,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得以穩定,并重新進入盛世,隨之而來的就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日漸繁榮。
尤其要指出的是:大繁榮產生大亂世,大亂世接生大繁榮。
其實這第4條,是任何組織、社會、群體、種群、星系等,不管是有機的動物世界,還是無機的宇宙世界,都服從的規律,只不過有人類社會中,更凸顯出其意義。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之所以沒有三國的影響力大,主要是因為軍閥割據的規模減小、社會的主導力量(合力)減小、-融合的規模以及社會發展的周期性所決定的。
回答完,感覺有點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有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語道破幾千年王朝興衰真諦。如今的-者,能有此心,-必過關;執政者,能有此心,而百姓安居樂業。
答案 2:
原因肯定很多,但《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容低估。顯然,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史學的滲透力根本沒法和文學尤其是民間文學比。
答案 3:
五代十國時期,-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黃巢起義后,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關于五代十國的理解,狹義上為五代十國本身,廣義上一般以此代指這一歷史時期。
其特點,首先是割據,而且應當是中國歷史上割據較大的時期。我們知道,和平是發展的良好環境。沒有和平的環境,整天民不聊生。從經濟上社會創造的價值都被-戰爭所消耗,國力不強,民生不佳,這是說經濟,和三國相比,五代十國不僅有分裂割據,而且政權更迭也非常頻繁,這樣形成的結果是原來連續的文化發展脈絡也被打斷。但同時也促成了漢胡文化融合,這使后世的文化豐富多彩。
三國雖然也是分裂割據,但其實魏還是一個延續中原漢政權正統的政權,而且其勢力是相對強大的,其-有相對和平的時期,所以經濟發展要有較好的條件。況且當時曹操在北方安定了匈奴政權,北方邊界安定。這就使當時的經濟文化有了相對于五代十國時期較快的發展。還有一個文化方面,三國都是-政權,在文化傳承方面沒有斷裂。
當然如果說名聲,我想更多的是因為許博士說的,文學作品的力量十分強大。還有后世朝廷對關公、諸葛的推崇。都是正面的影響。
答案 4:
五代十國在歷史上也被稱為五胡亂華,對于華夏-來說,是一段不堪的歷史,所以談的人本來就少。
另外五胡這一段歷史實在太亂,人物關系極其復雜,學歷史的人都要好久才能搞明白他們之間的關系,更不用說普通人了。
還有就是這段歷史研究的人少,寫的文學作品就少,自明朝那些事兒火了之后,明朝也熱了起來。至于清朝,由于接近近代一直最熱。易中天也是在百家講壇講完《三國》之后才講《漢代風云》的。
答案 5:
呵呵還是因為太亂了吧,普通人哪能記得住啊?
雖是笑談,不過從傳播的角度看,的確過于復雜就不容易被記憶和傳播。
答案 6:
唉,怎么說呢。這得從一句晚唐小詩——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說起。沖天大將軍黃巢攻入長安后,沒當幾-帝,手下叛變,軍閥-,最后老黃挺了,叛徒朱溫一叛再叛,最后自己當了皇帝。但是唐朝的軍閥割據現象已經延續了近百年,也就是所謂的世襲的節度使。朱溫也無力改變這種局面,更可怕的是,當年唐王朝為了鎮壓叛變和起義,把很多游牧-的-統領拉到了中原,并且把他們的軍隊都給帶來了,于是,這個世道亂了,-的軍閥,北方游牧-的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輪流當,形成了北邊少數-稱霸或扶持-稱霸(石敬瑭),南邊十來個-軍閥小打小鬧,想偏安當個皇帝的局面(最偏的在廣州稱王)。真TM 是華夏狄夷都搶著帶黃金甲的局面!
說五代十國的影響不如三國,那絕對是不懂歷史,五代十國或許沒有《三國演義》這樣的書去鼓吹,但是其影響是深遠的,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和文化重心南遷就是因為五代十國,而華夏文明的最終形成要感謝五代十國,因為華夏文明不止是漢文化,更是北方游牧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而五代十國時期是最重要的時期,-的農耕文化是懦弱的,只有吸納了北方游牧文化的粗狂,才能更具生命力。五代十國是中國人 -形成、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段,其對后世的影響力高于三國不止多少倍。正是由于有五代十國,然后才會有宋朝思想文化鼎盛局面的出現。這不是簡單的承續關系,而是因果邏輯!
下一篇:2011年11月11日 單身男如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注銷自己的 iTunes Store 賬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