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人民大學的張鳴老師認為:走到蘇式學院的境地,大學的職業化實際上異化了,從培養人,變成制造國家機器的零件。這就是所謂蘇式大學和美式大學的分野,好聽一點地說,是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不同。從本質上講,前者的目的是國家,而后者的目的是個人,反映的是-和社會制度的不同。其實,以培養人為目的的教育,從長遠看,更符合國家的利益。冷戰時代蘇美競爭中蘇聯的失敗,實際上也是蘇式教育的失敗。
當今的世界,意識形態已經退位。中國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所謂對立,除了一點殘存的意識形態碎片之外,實際上是利益之爭。即使從國家利益考量,中國大學的變革,理應回歸美式教育的方向。但是,在中國,基于意識形態顧慮,卻使得這樣的變革半途而廢,只學了一點皮相的內容。在官僚-的主導下,中國的大學,不僅沒有了培養人的目標,連以往的國家目標,也變得模糊。大學的規模在迅速擴展,但大學生的素質卻在急速下降,甚至連幾所頂尖的所謂“研究型”大學也是如此。有些大學,專業設置完全跟著市場走,市場熱什么,就設置什么專業,有的專業或者專業方向,幾乎就是社會和市場某種職位的轉義,比如市場營銷、勞動人事,甚至出現紀檢和-專業。但是,大學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既沒有人格素養,也沒有專業技能。上不著天,下不挨地,懸在半空,百無一用。
人的培養,無疑是大學的目的。大學里出來的,應該是綜合發展、人格健全的人。這樣的人,當然也得走向社會,走向市場,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尋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所以,大學肯定會有職業化的內涵,傳統的文理學院,注定沒有工程、醫療、法學和商科興盛。但是,大學卻不是職業技術學院,不應把技術培訓作為主要的內容。大學的職業化成分,只是為學生日后的職業訓練打基礎,讓他們有一個更高的起點,具有科學化做事的素質,與人合作的基本能力。在很多情況下,人在大學里學什么專業,不見得就非得是為了日后從事跟這個專業有關的工作,可能僅僅是滿足自己對某些知識和理論的愛好。所以,凡是只能從事技術培訓的大學,都應該回歸本位,改成技術學院或者學校。那些連技術培訓都做不好的大學,就應該撤銷。所謂研究型大學,如果連本科生都培養不好,就應該退回去,撤掉自己眾多的博士點和碩士點,老老實實辦專科和本科。
中國的大學,正在非常迅速的發展中迷失自己,丟掉了蘇式的學院,也沒有得到美式的大學,僅僅淪落為一個為利益集團牟利的場所,一種官辦壟斷市場里的學店。這樣的大學,其實既不是大學,也不是別的什么東西,如果非要定義的話,有-字庶幾近之:累贅。
《為什么要有大學》.eeo.cn/2011/0901/210147.s-tml
答案 2:
好文章
下一篇:互聯網的出現,無疑是社會一大進步。為我們帶來哪些利弊?比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米聊網頁版已經出來了,但目前需要邀請碼,你怎么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